时间:2021-01-13 22:15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小狐
“从不挨打”和“经常挨打”的孩子,谁更有出息?很多父母想错了在我国传统的孝道中,很多父母都坚信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毕竟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。试问“谁小时候没有挨过揍呢?”只有揍过了,孩子认知到错误才
“从不挨打”和“经常挨打”的孩子,谁更有出息?很多父母想错了
在我国传统的孝道中,很多父母都坚信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毕竟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。试问“谁小时候没有挨过揍呢?”只有揍过了,孩子认知到错误才能够成才。
现代育儿中也是如此吗?
或许你还深深陷入传统的思想中无法自拔,但事实上,挨打等以暴制暴的方式早已经被科学育儿的方式所取代。即使不打孩子,也能够用因材施教的做法让他出人头地。
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•戈尔曼表示,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和孩子情商呈正相关。
那么,“从不挨打”和“经常挨打”的孩子,谁更有出息? 父母可以从这3个方面看看差距。
1、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,谁情商高?
心理学博士丹尼尔•戈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是相对应的关系,若情商高智商也不会太差。情商是指情商商数,提高情商可以增强表达和理解能力,其中包括了五点, “自我意识”“自我激励”“认知他人情绪”“控制情绪”“处理相关关系”。
有研究表明:经常挨打的孩子,情商指数很低,遇到事情往往会用暴力解决;从来都没有挨打过的孩子,在和父母相处过程中学到了解决办法,在处理危机上都十分出色。
2、 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,谁性格好?
作为父母谁都不愿意教出一个性格极端的孩子,如性格暴躁、自卑、懦弱、胆小,一辈子都没有出息。
可太多父母不知道,通常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在用“暴力”解决问题的家庭。反而是那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,用不挨打的方式育儿的家庭,会让孩子越来越好,性格纯良,不会有不正当的想法。
在一项报道中指出:父母长期在公共场合殴打孩子,孩子很容易有一个“玻璃心”甚至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概率。由于心理造成的伤害,难免以后会有自杀、社交困难、情绪消极等危险。
3、 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,谁和父母的关系好?
其实,真正打孩子的父母,内心都有过后悔之意,只不过每当主观认为孩子犯错后,忍不住打骂心疼的同时,却拉不下老脸去和孩子说“对不起”就这样一了百了。
然而孩子是有认知的,并不像父母认为的孩子记不住事。 一般来说,多数孩子从3岁记事情起,便会和父母产生一定的间隙,随着时间的推移,和父母矛盾越来越大,久而久之变得淡薄。
有一些研究曾发现,孩子童年挨打的次数越多,长大后越会和父母疏远。当你真正老了,孩子还很年轻,这时候再想替孩子做决定,甚至是出手打人根本就不可能了,再后悔也晚了。
从上面几点父母们应该知道了:无论孩子对错,打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,反而有些时候孩子挨打了表现会越来越差,从而彻底失去管教孩子的意义。
收藏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挨打
1.被打。2.别人使自己难受,用皮带或木棍等器具打。3.受到别人的暴力袭击,比如拳头,脚,或者用木棍,皮带进行殴打。
孩子
《孩子》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,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。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,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、只关心钱的日子,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?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,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。电影《孩子》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。
却对懂事孝顺的孩子视而不见,父母不待见懂事孝顺的孩子,过来人讲出实情,很戳心
12-19觉得小孩儿都是在瞎胡闹,情绪稳定的父母,父母觉得经常批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进步
12-02特别是在这三件事上,越是哭越不去安慰,他只需要知道妈妈是陪伴他的就足够了
01-15新型,啃老,成为热潮,来自父母的支持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和安全感,反而会让父母滋生出被需要的价值感
12-03可以看出到了现在,一个小玩具的诞生都不容易,网友,反正对待孩子就是玩心大发
12-01